在新加坡设立家族办公室避开这些坑
近年来,新加坡凭借着稳定的政治环境、极具诱惑力的税收政策和成熟的金融体系,一跃成为全球高净值家族设立家族办公室(Single Family Office, SFO)的热门之选。截止到2024年底,家办的总数已突破2000家,相比一年前的1400家,简直是火箭般的增长!
然而,当行业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的同时,不少监管漏洞和内部管理隐患也随之暴露。2025年2月,新加坡政府对家族办公室相关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,目的在于堵塞这些破口。接下来,就让我们结合最新政令和典型案例,为有意在新加坡设立家办的投资者提供一些关键指引和避坑建议。
从2025年2月起,通过家族办公室申请全球投资者计划(Global Investor Programme, GIP)的人士,需要至少向本地上市公司投入5000万新币,但新加坡房地产投资信托(S‑REIT)则被排除在外。这样的改变会带来什么?接着看看下面的解读。
贸工部兼文化、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陈圣辉在4月8日的国会答询中指出,新加坡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通常不及房地产信托和债券,所以政府希望借此吸引更多资金流入股市,增强本地企业的融资吸引力。
他还强调,这项新规仅适用于GIP的新申请者,他们在新加坡设立的单一家族办公室须管理至少2亿新币资产,其余资金则可继续投向其他资产类别。至于那些没有走GIP通道,或者在金管局税务奖励计划(如13O、13U)下运作的家办,则不受此限,仍能自由配置到S‑REIT等产品。
陈圣辉表示,政府会持续检视全球投资者计划,确保它对愿意来新加坡发展业务和投资的企业家依旧具有吸引力,并会在合适的时机公布更多细节。
说到风险,我们不妨看看一个真实案例,2023年,一位浙江富豪钟某在新加坡法院提起诉讼——他名下的家族办公室Panda Enterprise曾挖来四名当地员工,结果这几位员工竟然挪用高达7400万新币(约4亿人民币),手段包括伪造电汇指令、虚报薪酬等,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内部作案!
此事立即在业内和媒体间引起轩然大波,成为各大平台争相报道的焦点。遗憾的是,这起案件暴露的管理漏洞不止一个:核心员工Shannon同时兼任董事和财务决策者,权力过度集中;而钟某因疫情无法亲赴新加坡,长期依赖员工自律,却缺乏外部审计监督。
对此,邵氏控股董事长兼CEO廖光品在接受《联合早报》采访时提醒大家,“各行各业总会有害群之马”,并说道,“若能在内部设立财务审批权限(FAL),这次事件本可避免。”
毫无疑问,这起风波不仅损伤了新加坡家办生态的整体声誉,也为其他家办敲响了警钟:在治理架构和财务监管机制上,绝不能有半点马虎。与此同时,高净值人士更应择聘经验丰富、口碑优良的专业机构,或直接交由受监管的基金管理公司来打理财富。
随着家族办公室数量突破2000家,监管的力度也在不断加码,MAS(新加坡金融管理局)已提出所有家办必须在受监管金融机构开设账户,并进一步提高透明度。楹进集团顾问表示,要想在监管升级的大潮中稳住阵脚,组建或外包一支兼具法律、税务与投资经验的专业团队至关重要,同时要持续追踪政策变化,灵活调整投资组合。
尽管新政策和频发的乱象不断提醒人们要保持警惕,家族办公室依旧是财富传承的优选利器。在这场合规与风控的较量中,唯有将合规当底线,把风控视生命线,选择专业机构护航,建立多重监督机制,才能让财富在世代交接中稳健增值,传承不息!
如果您对《在新加坡设立家族办公室避开这些坑》中的内容有任何疑问。
可以添加楹进集团顾问微信咨询。⬇⬇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