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,为什么可以再次“牛”起来?
好家伙,2025年上半年,香港金融市场可真是放了个新闻!一个数字把全球金融圈都给震了——港交所IPO融资额冲到了1071亿港元,直接重回全球第一!
这可不是小打小闹,它比纳斯达克的713亿港元高出一大截,是去年同期那135亿港元的将近8倍,甚至把2024年全年的集资额都给超了!
光是上半年,就有44家新股在港敲锣,后面排着队等着上的还有200多家,各行各业都有。
特别是那些大块头——A股的龙头们、中概股、还有海外企业,简直是“跑步入场”。
像宁德时代这几家A股巨头一出手,就给港股贡献了IPO募资额的近七成。“A+H”这模式,现在是越玩越溜了。
这可把维多利亚港两岸投行里的精英们忙得够呛,加班加到“怀疑人生”都不夸张。
前几年,老有人唱衰香港,说它金融中心的地位不行了?嘿,这最新数据真是结结实实打了脸!
英国Z/Yen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刚出炉,香港就杀回了全球第三、亚太区第一,熟悉的“纽伦港”格局又回来了,香港这一等,就是五年。
那问题来了:香港这艘沉寂了一阵子的国际金融“航母”,为啥突然像打了鸡血似的,爆发出这么猛的劲儿?
答案可能藏在一个比喻里:给航母装上核动力,那性质可就完全不同了!
想搞懂香港今天的爆发,得先看清一个基本事实:香港和内地的经济血脉,从来都是双向流动、互相成就的。
这事儿得往回捋,1938年夏天,香港维多利亚湾边悄咪咪开了家只有仨人的小铺子“联和行”(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华润前身)。
那会儿谁也没想到,它后来能那么牛,但就从那时起,不管是打仗时筹钱筹物资,还是和平年代搞外贸、换外汇,大陆都把香港当成了关键的支点。
上世纪50年代,西方国家封锁我们,港英当局还搞武力“缉私”,霍英东硬是在香港拉起一支大船队,往大陆运了无数急需物资,给抗美援朝和新中国的建设立了大功。
到了六七十年代,香港靠着贸易、金融和战略支援,贡献了改革开放前内地外汇储备的30%-50%!
当然,国家对香港的支持也从来没断过,1962年周总理亲自批的“三趟快车”(751、753、755次),就是最好的见证。这三趟车从上海、郑州、武汉出发,天天往香港运新鲜肉菜。
到1997年香港回归时,已经送了9700万头活猪、520万头活牛,保障了香港九成活畜和一半蔬果供应,还给内地建设换回了宝贵的外汇,1965年开建的东深供水工程,更是彻底解决了香港的“喝水难”,让东江水哗哗流进香港。
等到香港开始向国际金融中心“前三甲”冲刺时,两地联系就远不止是买卖东西、换换外汇那么简单了。
1992年,华润拿下香港上市公司永达利控股权,改名华润创业,把优质资产往里装,上市圈钱做大做强,开了中资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先河。
1993年,青岛啤酒作为第一只H股在香港上市,掀起了内地企业赴港融资的大潮。到今年6月底,港交所主板活跃的H股公司(内地注册,香港上市)已经有370家。
再看另一边,到2021年底,内地吸收的香港投资累计超过1.4万亿美元,占了内地吸收外资总量的57.6%。
可以说,在内地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,香港的金融体系、法律、管理经验,都是我们重要的学习榜样。
这种血脉相连的关系,在2014年沪港通开通后,直接上了个新台阶。
以前吧,内地和香港制度不同、法律不同、玩法也不同,两边资本市场基本是“各玩各的”,人民币和外币也不能随便换。
但沪港通一开,两边资金能互相买卖对方的股票了,这可是个大里程碑!内地股民不用出境就能买港股,国际投资者也不用大老远跑内地开户,点一下就能买A股,试水成功之后,2016年的深港通又在深圳和香港之间架了座桥。
光2024年,沪港通、深港通的成交金额就超过了46万亿人民币!北上的钱和南下的钱这么一来一回,香港真成了连接内地资本和全球市场的“超级联系人”。
就在前不久的7月8号,港交所还办了“债券通周年论坛2025”,庆祝债券通开通8年来的好成绩。
这“债券通”又是啥?简单说,就是除了股市,它把债市也给打通了!国际投资者通过香港这个窗口就能买内地人民币债券(这叫“北向通”,2017年开的),内地投资者坐家里也能投资香港和全球债券(“南向通”,2021年开)。
钱流动更自由了,既能吸引更多外资,又能推动人民币“国际化”。尤其在关税大战后,大家更看好人民币债券,境外机构持有的中国债券量今年初就猛增近2000亿元,香港就是这其中的关键通道。
2023年5月,央行和香港金管局等部门还联手启动了“互换通”,专门给国际投资者开了条“保险专线”,用来对冲借钱给中国时的利率风险。
你看,不同的法律、监管、货币体系,正在这里奇妙地融合,一个立体化的互联互通体系越来越完善。
除了这些“通道”,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这盘棋也下得很大,广东9个市加上香港、澳门组成的“9+2”城市群,地盘不到全国0.6%,但2023年就创造了超14万亿的经济体量,占了全国GDP的九分之一,稳稳站在全球顶级湾区行列。
香港在里头可不仅是金融中心,更是对外开放的前哨、创新枢纽、人才高地和制度试验田。
“一国两制”的优势在这里玩得炉火纯青——既能享受国家发展的红利,又能保持自己特色;既能对接国际规则,又能服务国家战略。
尤其在老美搞“脱钩断链”的背景下,香港创新的步子反而迈得更快了。
“核动力”从哪来?
说香港是“金融航母”,那给它装上“核动力”的,就是这几年一系列突破性的动作。这些可不是小修小补,而是真正的质变!
头号功臣,就是港交所修改了上市规则,它搞了套更灵活的上市标准,专门给新兴行业和创新企业开了“绿色通道”。
比如2018年推出的《主板上市规则》18A章,允许“同股不同权”,还让没赚钱的生物科技公司也能上市,一下子吸引了大批生物医药企业,小米能上港股,就得益于此,成了改革后第一家“同股不同权”的上市公司。
2023年3月,港交所又加码,新增了第18C章,降低了先进硬件、SaaS、人工智能、清洁能源这些“特专科技公司”的上市门槛,给还在商业化初期的硬科技公司铺了条融资路。
到了今年5月6日,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联合宣布推出“科企专线”,进一步方便这类公司申请上市,最牛的是允许他们保密提交申请!
为啥要保密?因为这些科技公司的核心策略、技术或者上市计划,过早曝光风险太大。
美国股市这套玩得最熟,但港股这次绑定了18C章标准,商业化门槛比美股还低,给那些还没收入的Pre-revenue公司提供了“保密提交+快速上市”的套餐。
为了跟纳斯达克抢好苗子,港交所真是豁出去了! 就看看今年6月27日那一天,申请上市的16家内地企业里,10家是搞科技的,4家是医疗健康的,这密度!
好公司来了,还得让钱愿意来、愿意流动,2023年,香港把股票印花税率从0.13%降到了0.1%,又出台政策吸引全球家族办公室来香港安家。
效果立竿见影,到2024年底,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的管理资产总值冲到了35.1万亿港元,一年就涨了13%!
第二件大事,是今年5月21日,香港立法会通过了《稳定币条例草案》。
这可不是个技术小调整,意义大着呢!
稳定币,你可以理解为加密货币里的“数字现金”。它最大的特点就是“稳”,通常跟美元、人民币这些法定货币挂钩,不像比特币那样价格上蹿下跳。
香港成了全球首批给稳定币立规矩的地方,允许发行锚定各种主流货币(美元、欧元、人民币都行)的稳定币。
这意味啥?在数字货币眼看要重塑全球金融格局的关键当口,香港抢先一步制定了游戏规则!这等于代表国家在探路,要争夺未来的“数字铸币权”。
更厉害的是,这套制度既稳住了金融安全,又给创新留足了空间。它提出的“相同活动、相同风险、相同监管”原则,给全球稳定币监管都打了个样。
想想看:当全球数字货币交易急需一个安全、合规、高效的平台时,香港已经准备好了;当人民币数字化需要一个国际窗口时,香港已经站在那儿了。
第三件大事,是5月30日,国际调解院在香港正式设立!
这可是由中国牵头、19个国家一起搞的,是全球首个专门搞调解的政府间国际组织。它的分量,可比一般的国际机构重多了。
为啥说它特别?它不走西方国家惯用的打官司、搞仲裁那套,而是充满了“东方智慧”——有啥争议,大到国家之间,小到公司扯皮,都能坐下来好好谈。
现在有些“西方大国”不光不担责任,还到处拱火,搞得国际冲突不断、对话困难。
国际调解院的出现,正好给解决争端提供了新路子、新选择。而这个新机构的总部,就设在香港!
就像我们外长说的:“香港回归本身就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成功例子。香港背靠祖国、连接世界,既有普通法又有大陆法的底子,搞国际调解条件得天独厚。” 这步棋,直接把香港从“金融中心”升级成了“全球治理中心”。
除了这几件大事,像粤港澳大湾区的“跨境理财通”启动、港交所推“港币-人民币双柜台”、互换通搞“联合监测框架”等等,各种给力的政策简直层出不穷,让人眼花缭乱。
香港的角色,正从“东方之珠”向着“国际调解之都”、从“金融中心”向“全球治理中心”一步步升级。装上这些“核动力”,香港未来的想象空间,真是大得没边了。
未来已来,香港更“牛”!
站在2025年年中这个点上,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个历史转折点。想想今年4月,特朗普还在那挥舞关税大棒,威胁说“考虑把中国公司踢出美国交易所”。
面对这种压力,中国这边很清醒,一直在做“两手准备”,有意思的是,美国越折腾,香港反而越坚定。
LiveReport的数据显示,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总共385家,总市值超1万亿美元,前50家大公司(像阿里、拼多多)占了95%的市值。
但你看,阿里、网易、京东这些巨头,早就跑到香港二次上市或者搞双重主要上市了,给自己上了“双保险”。
一边是贸易战,一边是东西方话语权争夺战,香港的战略价值不仅没掉,反而更重了!
波士顿咨询最新的《2025年全球财富报告》就把香港和瑞士并列为2024年全球两大跨境财富管理中心,其中香港跨境财富总值增长达到2310亿美元,年度增幅9.6%,跑赢全球平均水平。
为啥?因为香港提供了一个更友好、更稳定、更能让人心里有底的金融市场环境。
资本是最诚实的,用脚投票的结果就是:恒生指数 (HSI) 和恒生科技指数 (HSTECH) 相比2024年初,都大涨了超过45%!
国家也一直在给香港撑腰,反复强调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,定位就是国家的全球金融枢纽、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。这给香港金融市场提供了最根本的政策保障和发展方向。
所以说,香港正迎来一轮真正的“大牛市”,但这只“牛”,绝不仅仅是股市上涨那么简单,它标志着香港这个连接东西方的国际枢纽,再次“牛”起来了!
当维多利亚港的烟花再次照亮中环,纽约交易所那边的灯光,怕是要彻夜难眠了,这一次,全世界都在看着香港。
如果您对《香港,为什么可以再次“牛”起来?》中的内容有任何疑问。
可以添加楹进集团顾问微信咨询。⬇⬇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