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用AI查了200次移民新闻,没想到错误率那么高!
最近心血来潮想研究移民政策,心想AI搜索工具这么火,何不批量查查新闻?结果200次查询下来,直接给我整不会了——60%的回答居然都是错误的!
原本以为花点钱买个心安,谁料付费工具直接给我表演了个"氪金翻车"。40美元一个月的Grok-3错误率冲上94%,20美元的Perplexity Pro也疯狂打脸。
最绝的是美国EB-5投资移民金额,明明官方的投资金额为目标就业区(TEA)80万美元/非目标就业区105万美元,AI愣是斩钉截铁地说"90万和180万",还摆出个官网链接的架势——结果点开一看,好家伙,链接直接指向404页面!
某AI关于EB-5的回复信息
朋友老张差点被坑惨,轻信AI说的"希腊购房移民25万欧元",结果律师楼一查,早涨到50万(热门区域)了!这哪是信息差,简直是信息鸿沟。
某AI关于希腊购房移民的回复信息
更魔幻的是信息混搭术,加拿大移民政策里冷不丁冒出澳洲技术移民的条款,英国创新签证申请流程里夹着德国蓝卡的旧规。
这哪是信息整合,分明是厨房大乱炖!最要命的是那些"权威语气",某AI把自媒体洗稿包装成《财经》深度报道,连标点符号都透着不容置疑的架势。
你以为AI引经据典很严谨?它能把《悉尼晨锋报》的报道套成雅虎新闻转载,把BBC的分析安在《每日邮报》头上。
最离谱的是版权问题,明明《纽约时报》禁止AI抓取,某些工具愣是通过转载平台"曲线救国"。
这操作像极了考试作弊还理直气壮:"我没抄答案,只是参考了同学的解题步骤!"可苦了那些原创记者,辛苦写的深度稿,流量全让搬运工截胡了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
说白了就是信息的"消化不良",移民政策又是多语种又是跨国条款,AI这脑子根本转不过来。
生成式模型RAG看着挺唬人,遇到法律术语直接抓瞎,就像让小学生读《民法典》,字都认识,连起来啥意思?全靠蒙!
再说这信息生态乱得堪比早高峰地铁,同一篇瑞典移民新政被20个账号转来转去,AI直接脸盲症发作,把搬运号当原创源。
更可怕的是利益驱动,某节家的AI偏爱头条,某讯系的工具专宠公X号——合着这是"亲儿子优先"原则?
恶性循环更可怕,AI用BBC当背书输出错误答案,读者发现被忽悠后,连BBC都怀疑了。
长此以往,大家看啥都带三分怀疑,真信息假信息全混为一谈,这信息社会怕是要倒退回飞鸽传书时代。
记住,政府官网才是永远的神!查加拿大移民就上IRCC,问澳洲签证认准Home Affairs。
AI毕竟不是阿拉丁神灯,它查的资料也是网上扒的,移民政策说变就变,今天有效的条款明天可能就作废了。
所以说,科技再发达,该自己动手查官网还得查,该请专业律师还得请,毕竟移民这种人生大事,哪能全交给会撒谎的"电子百科全书"呢?
如果您对《当我用AI查了200次移民新闻,没想到错误率那么高!》中的内容有任何疑问。
可以添加楹进集团顾问微信咨询。⬇⬇⬇